记生动有趣的探索非遗之旅
3月3日,苏杰学校初二、初三年级全体师生走进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开展了以“探索非遗”为主题的STEAM综合实践活动。
在前一天的先导课上,尤里卡的老师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科技、文学、艺术等维度,带领同学们跨越上下五千年、纵横祖国大江南北,开启了探索非遗的第一课。
围绕“古籍修复”和“皮影制作”,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非遗背后的科学原理。“制作皮影时为什么要用碱水浸泡皮革?古籍破损涉及了哪些化学原理……”一串串问题激发了同学们的好奇与猜测。大家提前收集资料,为第二天的探索之旅做好了充分准备。
来到非遗学院,同学们走进“古籍修复”课堂,在武赟昊老师专业、风趣的介绍下,同学们初步了解了什么叫古籍、破损情况有哪些等等。武老师还结合真实的古籍残片和图片资料,传授了应对脆化、酸化、虫蛀鼠咬等各种损坏的“独门秘籍”。
古籍修复对纸张的要求很高,要求从造纸原料、生产工艺、厚度、色度等都要极大程度接近古书纸张,方能让古籍焕然新生。因此,同学们化身“修复师”,进行了“寻找古籍修复用纸”的挑战。
首先,同学们需要学习传统抄纸的技能,通过搅拌、分离、平铺、自然晾干四个步骤体验古人造纸的方法。接着,再使用显微镜、lab色度测试仪、纸张拉力机、厚度仪、酸碱度测试仪、纸张纤维测试设备等对备选纸张进行测试并记录数据,挑选出最适配的修复用纸,用科技助力古籍实现“纸寿千年”。
淡淡的糨糊味、清脆的锤击声、细微的翻纸声……走进书画保护修复室,同学们近距离观察了老师们修复古籍的过程。案台上,一页泛黄的纸页,一碗打稀的糨糊,锥子、镊子、棕刷等工具整齐排开。老师们坐在大方桌的正中间,埋头伏案,一边用镊子在指尖轻捻着,一边用毛笔蘸上糨糊,粘补书页上的缺损部分。
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为什么老师们在取纸的时候要用撕扯的方法?原来,这里面蕴含了宣纸纤维结构遇水膨胀和干燥收缩的物理知识。“纸张相接的过程当中,边缘的切口要尽量毛躁,这是为了让宣纸当中的纤维遇水之后,补纸和原书能够重新相互拉在一起”,听完老师的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
接下来,同学们来到皮影制作室,看到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一位传承人张燕林老师,同学们都兴奋不已。张老师今年75岁,专业从事皮影的制作和表演已经有61年了。他边示范,边讲解皮影的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及表演技巧。
从影偶的诞生到精彩的演出,每一个过程都充满了制作工匠的智慧:用碱水浸泡皮革、让烈日暴晒影偶,在幕布上涂抹粉浆……这其中就蕴含了丰富的化学、物理原理。在了解到古人在制皮时,需要把皮革浸泡到配有氧化钙、硫化钠、硫酸、硫酸铵等药剂的碱水中,初三的同学们纷纷尝试写下化学方程式,并向化学老师请教。
在体验环节,张老师不仅为同学们准备了龙、孙悟空、猪八戒等深受大家喜爱的皮影人偶,还邀请同学们上台体验,教他们操控人偶的技巧。同学们还拿到了老师提前准备好的皮影制作材料,通过画稿、剪裁、上色、缀结等流程,制作了一只只五颜六色的皮影蝴蝶,并尝试用自己的双手操纵皮影,感受着操纵皮影、观赏皮影戏的乐趣。
面对张燕林老师,同学们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和疑问。他们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采访提纲,围在张老师身边,充分交流、学习。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人群眼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他们对保护非遗的理解,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老门东步行街随机寻找路人进行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街头调研。
在上学期开展的“初中部首届汉语言文化节”系列活动中,同学们就走上街头,通过新闻采访的形式,探索南京地名文化。有了上次的经验,不少同学在这次的街头调研中更加勇敢、娴熟。他们主要针对三个板块进行采访,如:谈谈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您觉得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些什么……
生动有趣的非遗探索活动,使同学们深入地体验了关于非遗的文化艺术魅力。
- 相关信息
-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