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京老地名、诗歌创作……记初中部首届汉语言文化节
本学期,苏杰学校初中部迎来了首届汉语言文化节。老师们精心策划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学们通过新闻采访、实地探究南京老地名、诗词创作、撰写调研报告等形式,深入体会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9月,语文教研组以中秋佳节为契机,鼓励同学们自主探索与中秋节相关的各类汉语言文化。同学们从文学、地理、劳动、美术、科学等多角度进行跨学科探究。有的同学收集了与中秋相关的诗句,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望月怀远》《念奴娇·过洞庭》等古诗中感受月光下的浪漫,有感而发,大胆地进行了诗词创作;有的同学将语文与地理学科相结合,以苏轼的“月有阴晴圆缺”为切入点,探究月亮从新月到弦月再到满月的自然现象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并绘制了一幅月相图;有的同学以月亮为载体,制作了一份份中秋探究小报。还有同学化身“美食达人”,认真琢磨月饼的制作方法,将揉面团、蒸豆沙、包月饼、刷蛋液等制作流程介绍得十分详细。
国庆小长假期间,初中部的同学们还开展了探究南京文化的活动。
初一年级的同学们以“探索南京文化遗产”为主题,自主选择一种南京文化遗产、或一项已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世界级非物资文化遗产,进行实地探访。
有的同学走进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被云锦那复杂的编织工艺和灿若云霞的色彩所吸引,进一步探究了云锦织机的物理结构和南京云锦的变革历史。有的同学从“明城墙的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自己对改善城墙保护工作的思考,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并将经济收益用于文物保护工作等。
初二的语文老师则结合八年级上语文课本第一单元“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内容,为初二年级的同学们量身打造了此次探究主题——南京地名探秘。同学们利用节假日走上南京街头,就南京的地名文化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等系列活动。
同学们通过互联网检索、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确定自己的探究地点,如长干里、静海寺、鸡鸣寺等等。随后形成采访提纲,包括:拟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方式、采访内容等,将课本所学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走上街头后,有的同学一开始还比较羞涩,不好意思邀请路人采访。在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他们勇敢挑战自己,不仅能够按照采访提纲进行提问,还能根据采访对象所说的内容提出新的问题。探究结束后,同学们将自己的收获和思考以探究小报和视频的方式呈现。在这一系列的探究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对课本上的知识能更加熟练运用,还学习了视频剪辑、后期制作等新媒体的技术手段,且对南京地名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有了更深的体会。
本次汉语言文化节设置的系列活动,与新课标紧密结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促进了学生的探究学习。
语文教研组还与历史教研组合作,策划了一系列博物馆探究课题,如《假如国宝会说话》《博物馆奇妙游》《穿越时空,我和…对话》等。同学们走进南京博物院,根据自己最喜爱的文物动手完成手抄报、连环画等,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汉语言文化节活动期间,初中部全体老师也走进南京青花瓷陶艺活动中心,体验陶瓷制作,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老师们从陶瓷制作原料到陶瓷的成型技法、装饰技法,全面了解了整个陶瓷的制作过程。正如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里记载的72道陶序图,从堪山烧矿到整个陶瓷制作完成,整整72道工序,其中细微之处,不尽其详。除了制作技艺的讲究之外,陶瓷的纹饰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在《青花之美》的美学课堂上,老师们进一步走近东方美学代表——青花瓷。在青花瓷制作环节,老师们大胆尝试,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绘画书法技巧,以独特的创意,为洁白的瓷坯画出了美丽的图案。体验完经典的釉下彩绘装饰技法后,老师们在拉坯教室体验了经典的陶瓷成型技法——拉坯成型。丝滑的瓷泥滑过指尖,在圆盘一圈一圈的转动下,大家的思绪也在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里来回穿梭。
丰富多彩的汉语言文化节活动让同学们的沟通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苏杰人将在未来的教学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培养更优秀的人。
- 相关信息
- 没有相关内容